中国斯诺克新秀袁思俊夺冠创纪录!丁俊晖赵心童分档引热议,新赛季 9 人加盟
北京时间 7 月 3 日,2025 年冠军联赛第一阶段第 18 小组的比赛落下帷幕,中国 00 后小将袁思俊以三战全胜的强势表现夺冠,成为首位在该赛事中实现九连鞭横扫的中国选手。这位来自陕西的新秀在对阵林杉峰的比赛中更是连轰 104 分、123 分和 106 分三杆破百,展现出超龄的稳定性和进攻火力。此次夺冠不仅让袁思俊以小组第一身份晋级 32 强,更以场均破百率高达 66.7% 的数据刷新了赛事纪录,被业内人士称为 “新一代准神”。
新秀崛起:袁思俊的破茧之路
在冠军联赛的三场小组赛中,袁思俊分别以 3-0 横扫卡灵顿、尤森巴赫和林杉峰,每一场都展现出教科书般的战术执行力。面对英格兰老将卡灵顿,他在首局以 67:54 完成单局绝杀后,迅速通过 70 分和 74 分的连续破百锁定胜局;对阵瑞士一哥尤森巴赫时,他以 75 分、75 分和 61 分的稳定输出实现横扫;而在对阵林杉峰的焦点战中,三杆破百的表现更是将比赛变成了个人表演秀。值得关注的是,袁思俊在本赛季已累计轰出 12 杆破百,其中包括两杆 147 满分杆的尝试,其进攻效率已接近职业顶尖水平。
分档争议:丁俊晖赵心童的定位博弈
与此同时,世界斯诺克巡回赛(WST)日前发布的球员分档引发广泛讨论。丁俊晖被归入第四档(咖啡球档),与凯伦・威尔逊、吉米・怀特等同列,而新科世锦赛冠军赵心童则被划入第五档(绿球档),与宾汉姆、帕洛特为伍。这一分档标准综合考量了职业生涯成就、世锦赛表现和推广影响力:丁俊晖虽拥有 15 个排名赛冠军和亚洲斯诺克 “第一人” 的地位,但缺乏世锦赛冠军成为硬伤;赵心童虽在世锦赛夺冠,但仅有 3 个排名赛冠军且近年状态波动较大,导致其档位低于预期。
球迷争议主要集中在丁俊晖与墨菲的对比 —— 墨菲以 12 个排名赛冠军位列第三档(蓝球档),而丁俊晖的 15 冠却未能更进一步。业内人士解释称,分档并非单纯以冠军数量为标准,世锦赛权重占比超过 40%,且丁俊晖近年排名赛夺冠频率下降至年均 0.5 个,与墨菲的年均 1.2 个形成鲜明对比。赵心童的情况则更复杂:尽管世锦赛冠军含金量极高,但其职业生涯早期荣誉积累不足,且夺冠后因伤病缺席多站赛事,直接影响了综合评分。
新赛季变局:9 人加盟重塑中国军团格局
2025/26 赛季斯诺克职业版图迎来重大调整,在田鹏飞、马海龙等老将退役的同时,9 位新老选手加入职业巡回赛,其中包括 25 挑战巡回赛冠军赵心童、25WSF 公开赛冠军高阳、25 亚太斯诺克公开赛冠军常冰玉,以及通过亚太 Q-School 晋级的赵翰洋、许医尘等。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香港名将吴安仪以女子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重返职业赛场,成为继白雨露之后第二位同时参加男子职业赛的女性选手。
必一运动官网这些新面孔中,赵翰洋的经历颇具代表性。这位 25 岁的陕西小伙 8 岁接触斯诺克,13 岁便获得全国青少年冠军,后随家人迁至广东与周跃龙、赵心童共同训练。今年 5 月,他通过亚太 Q-School 获得职业资格,并在武汉公开赛资格赛中 5-1 击败排名第 60 位的桑德斯・林,展现出强大的上升潜力。而 38 岁的许医尘虽在冠军联赛中三战全败,但此前在英国公开赛资格赛中 4-2 击败布朗,取得职业生涯首胜,成为 “大器晚成” 的典型案例。
新赛季的赛制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军团的竞争力。冠军联赛第一阶段共有 27 名中国及香港选手参赛,占总人数的 42%,而沙特大师赛、西安大奖赛等新赛事的加入,更让中国选手在主场作战时拥有天然优势。随着袁思俊、赵翰洋等新秀的崛起,以及丁俊晖、赵心童等老将的经验加持,中国斯诺克有望在新赛季实现从 “单核驱动” 到 “梯队作战” 的转型。

未来展望:分档争议与新秀红利
对于丁俊晖和赵心童而言,分档争议既是压力也是动力。丁俊晖若能在本赛季冲击世锦赛冠军,有望跻身第三档;赵心童则需在大师赛等赛事中证明稳定性,以摆脱 “世锦赛依赖症”。而袁思俊、赵翰洋等新秀的爆发,正印证了中国斯诺克 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 的发展趋势。正如赵翰洋在采访中所说:“赵心童的世锦赛冠军让我们相信,中国选手完全有能力站在最高领奖台。”
随着新赛季赛制改革和奖金提升(总奖金超 1600 万英镑),斯诺克运动的商业价值和竞技水平正同步提升。中国选手在职业版图中的占比已从五年前的 18% 跃升至 32%,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改变了赛事格局,更让世界斯诺克的未来充满中国变量。当袁思俊在冠军联赛中挥舞球杆时,他不仅在书写个人的突破史,更在为中国斯诺克的下一个黄金时代埋下伏笔。